<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将于2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刘锦表示,此次大会是落实党的二十大... [详细]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 02-10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深刻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回首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团结带领人民以不懈奋斗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国家才彻底改变积贫积弱的面貌、向着现代化目标迈进,我们的民族才彻底从沉沦中奋起、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的人民才彻底摆脱备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成果,正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历经了千辛万苦,付出了巨大代价。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坚强制度保证。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首要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第一条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深刻认识到,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我们探索创新。我们党始终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要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我们党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前进道路上,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就一定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阔步前进!
            
        • 保障中国发展行稳致远的制度优势 [ 02-09 ]

            习近平总书记2月7日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制度优势提供了根本保证。
            站上新起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努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奋力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月4日,立春。
            广袤沃野抓紧春耕备耕、重大工程有力推进、各大景区再现旺盛客流、消费市场人气恢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春天,流动中国生机勃勃、奋跃而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攻坚克难的信心底气,来自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来自全国上下一心,集智攻关、积力远行。
            回首三年,面对世纪疫情,党中央科学果断决策,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正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一盘棋,展现出抗疫情、化危机、应变局的强大效能;
            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党中央及时作出稳经济一揽子部署,各部门各地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正是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有效激发了经济韧性与潜力,最大程度稳住基本盘。
            当前,经济总体回稳向好,但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从中央到地方,正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确保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
            定航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谋开局。党中央作出部署,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江苏制定2023年度省级重大项目清单,220个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5666亿元;浙江明确要打响“浙里来消费”品牌,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左右;河南制定90条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各地定目标、建台账、划重点,将党中央决策落到实处。
            开年就开跑,起步即冲刺。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快递业日均件量恢复至3亿件以上;中欧班列1月累计开行1410列,同比增长6%……新春以来,一系列强劲的数据折射全国上下齐心奋进的繁忙景象。全力以赴稳经济,凝心聚力促发展,生产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复,经济企稳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强。
            制度,是攻坚克难的底气所在;制度,也是激发经济活力的坚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既充分尊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又有效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成为激发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保证。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稳定预期──
            新春开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营造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江西省明确,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壁垒,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浙江省通过了《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从制度建设上为民企保驾护航……各地亮明态度、落实行动,让企业专心创业、安心投资、放心发展。
            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到加快健全中小企业法规政策体系、加大纾困帮扶力度,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政策,提振信心。
            深化市场体系改革,释放活力──
            2月1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添薪续力。
            开年以来,多地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推进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从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到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改革破立并举,持续激发经济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持续加大宏观调控,汇聚合力──
            人民银行近日宣布,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财政部明确将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围绕市场主体需求精准施策;人社部等11部门联合部署2023年春风行动,预计提供3000万个就业岗位……各项政策配合,努力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在短期内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和工具,从长远看更好发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机制和作用,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提供有力支撑。
            春节假期刚过,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
            “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锚定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部署定向领航。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这是我们制度的优势。正是因为有了持之以恒的“接力赛”,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在党中央的引领下,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能将各项事业稳扎稳打推向前进。
            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从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到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以产业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坚持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从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到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奋力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维护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从统筹发展与安全,到持续深化改革,既做好当前工作,又为今后夯实基础、做好衔接。
            新征程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众志成城同心干,就一定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 [ 02-09 ]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大、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对于全党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正是因为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党才有力解决了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得到成功推进和拓展。实践充分表明,“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新征程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要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现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定信心、团结奋斗,求真务实、顽强拼搏,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 02-08 ]

            2月7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7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主持开班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我们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习近平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要保持战略清醒,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胸中有数;保持战略自信,增强斗争的底气;保持战略主动,增强斗争本领。要加强能力提升,让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注重在严峻复杂斗争中考察识别干部,为敢于善于斗争、敢于担当作为、敢抓善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撑腰鼓劲,看准的就要大胆使用。
            习近平最后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李强在主持开班式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对于全党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是二十届中央委员的其他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中央军委委员出席开班式。
            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主要负责同志,解放军各单位和武警部队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研讨班。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开班式。
            
        • 习近平经济思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 02-08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征程上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2023年,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勇毅进取,我们一定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新春伊始──
            广东中山。几轮海外“抢单”后,一季度TCL空调订单量同比增长17%。大年初四,依靠跨省招聘的技术工人,TCL空调器中山二厂提前开工。
            北京。东六环地下41米,国内在建最长城市地下公路隧道正加紧施工,建成后将有力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
            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广东、上海、福建等多个省份明确各地“拼经济”的重点任务。
            癸卯兔年,奋跃而上。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真抓实干,全力以赴稳经济促发展,着力推动经济加快复苏。
            十余个省市推出发放消费券、延续购车补贴等举措,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江苏、浙江等用工大省展开跨省招工,各地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开展招聘活动超万场;多地锚定先进制造业和数字产业化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均升至扩张区间,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春节假期,我国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1月22日至2月1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02亿人次,已恢复至2019年春运同期的9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大幅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
            从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明确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创造性提出新发展理念,到作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聚焦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中国经济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向“美”而行,着眼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需求与需要,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推动生态“美”、生活“美”。
            笃“实”夯基,坚决遏制脱实向虚,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进步,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巩固和发展全球最全工业门类。
            求“效”有为,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为关键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协”善治,从新发展阶段出发,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步履坚实。
            “共”富“共”赢,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统筹效率与公平,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矢”射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之“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标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高度,指引中国经济打开新天地、开辟新境界。
            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年均增速达6.5%,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
            过去三年,我国在有效应对全球五波疫情冲击、有效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经济年均增长4.5%。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2年,党中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0万亿元,同比增长3%,取得殊为不易的成绩。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加速回升,但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
            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越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将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2月4日,2023“老字号嘉年华”暨“惠享山东消费年”在青岛启动,释放促消费的暖意。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形成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同时努力稳定外需,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就能下好先手棋、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坚持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向内看,瞄准企业在市场准入、运营等环节遭遇的问题,上海、浙江、山西、湖北等多地出台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
            向外看,江苏、福建、山东、陕西等省份强化外资招引服务,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为人员往来提供更大便利。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围绕“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点聚力攻坚,就能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新跨越。
            坚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地气渐暖,不少地方开始备战春耕,做好农资储备调运,抓好小麦、油菜春季田管,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能源被喻为“工业粮食”。海南多地深海能源项目开足马力建设,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加“油”提“气”。
            强化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底线也是根基。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有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我们一定能打好战略主动仗,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停步,维护高水平安全不放松,我们一定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 习近平就土耳其、叙利亚发生强烈地震分别向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致慰问电 [ 02-07 ]

            2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土耳其、叙利亚发生强烈地震分别向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致慰问电。
            习近平表示,惊悉贵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向遇难者家属和受伤人员表示诚挚慰问。相信在总统先生领导下,贵国政府和人民一定能够早日克服灾害影响,重建家园。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述评》出版发行 [ 02-04 ]

            日前,由新华通讯社编着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述评》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述评》一书以新华社公开播发的党的二十大相关报道为基础编纂而成,收录新华社受权播发的重要文献《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该书正文包括四个部分:“成就彪炳史册 蓝图催人奋进”部分收录新华社播发的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评论类稿件22篇;“肩负光荣使命 勇担历史重任”部分从党的二十大代表的视角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蓝图鼓舞人心 谋新篇踔厉前行”部分生动反映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情况;“胸怀天下的中国抉择 惠及全球的中国方案”部分客观反映国际社会对党的二十大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同。
            该书内容权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有利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 [ 02-02 ]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下午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由中央政治局同志自学并交流工作体会,尹力、刘国中、何立峰、张国清、陈吉宁、黄坤明同志结合分管领域和地方的工作作了发言,大家进行了交流。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近年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取得了一些成效,思想共识不断凝聚、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但全面建成新发展格局还任重道远。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着力破除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习近平强调,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
            习近平指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
            习近平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指出,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环,打消区域壁垒,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
            习近平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
            
        • 在二〇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 01-21 ]

            (2023年1月20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农历癸卯兔年春节即将到来。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贺新春佳节。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家致以节日的美好祝福!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拜年!祝大家新春愉快!
            即将过去的壬寅虎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团结奋斗,凭着龙腾虎跃的干劲、敢入虎穴的闯劲、坚忍不拔的韧劲,书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我们胜利召开了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
            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保持增长,粮食喜获丰收,就业物价基本稳定,民生保障扎实,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科技成果捷报频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根据病毒变化和防疫形势,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现在,防疫仍然吃劲,曙光就在前头,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坚忍不拔,就一定能赢得防疫最后胜利。
            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取得办赛和竞赛成绩双丰收,北京成为全球第一个“双奥之城”。
            我们隆重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澳门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我们坚定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动权。我们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广交朋友,为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增添稳定性。
            这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实践表明,只要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
            同志们、朋友们!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希望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笃实好学,尊重实际,不违背规律,不盲目蛮干;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兔被称为瑞兔、玉兔,代表着机智敏捷、纯洁善良、平静美好。吉兔呈祥,象征中华大地愈发安宁祥和、生意盎然、朝气蓬勃。在农历兔年,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飞速奔跑,在各行各业竞展风流、尽显风采。
            在这万家团圆之时,还有许多人坚守在工作岗位,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留下自己闪亮的足迹。我们向这些无私奉献者致敬!
            最后,祝大家阖家团圆、身体健康、兔年吉祥、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 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华章 [ 01-03 ]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系统要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这一战略部署的深义和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强大教育力量。
            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突出强调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持续用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14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我国教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教育系统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
            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教育系统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更加坚定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将思想伟力转化为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伟力。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智力和人才密集优势,扎扎实实做好理论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深入研究如何更好推动理论成果传播推介和转化利用,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坚决筑牢教育系统安全稳定防线,坚持不懈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增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回顾历史,国家繁荣昌盛、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美好的背后,无一不体现出科技立国、教育立国的基本逻辑,无一不是把教育视为对未来的“先期投资”。放眼全球,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一国对创造力、创新力的培养和投资,已成为保持领先的重要密码,而创造力和创新力依赖于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面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宏观展望,明确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任务,明确建成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这都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从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面对新的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教育系统必须加快转变观念,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中全面审视教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教育对国强民富、文明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举措,不断提高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回答时代课题,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联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效助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持守正创新,深刻认识到今天教育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扎实推进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采取更为有力的贯彻落实举措,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坚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德育为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育教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抓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多次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目标,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更高水平上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贡献。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完善普惠性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加强保障能力建设。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不断提高资助水平和精准度。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和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全方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部署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加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育,加快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打牢支撑科技创新的学科专业基础。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问题,推动高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高校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高质量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打破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解决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的指挥棒作用,坚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坚持依法治教,全面推进教育工作法治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步伐,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构建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助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本文刊发于《学习时报》2023年1月2日第1版)
            
        •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 12-22 ]

            怀进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作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重大论断和决策,坚持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教育强国建设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整体谋划,并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与创新,对于我们党领导人民共同应对百年变局,齐心协力战胜前进路上风险困难,充分彰显和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期盼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并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党和国家教育决策的重要遵循,集中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重要理念。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持续增强。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必将有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教育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出台规划,推动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普及水平全方位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10年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这是对新时代我们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推进取得新成就的高度概括。2021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8.1%、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社会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每年全国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输送数以千万计毕业生,继续教育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拓展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之路。
            (二)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尊师重傅、倡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深深融入世代传承的文化血脉之中,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持久的磅礴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我国教育现代化越来越焕发出蓬勃生机,教育强国建设更加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创造性地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广大师生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党全面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在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强国做好了充分准备,为全球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教育发展实力和服务能力迅速增强。随着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有效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一批重大教育工程顺利实施,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全覆盖并日益健全,教育系统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功实施世界上最大规模在线教学,所有大中小学从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到复课复学,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全国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励项目中,高校参与比重和贡献份额均超过60%,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积极参与破解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生力军。当前,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我国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10年来,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教育生态持续向好,引领教风学风持续改善,赢得人民群众的更多理解和支持,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教育系统自身实力的持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必将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征途上发挥出更大优势,也将为今后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及其他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支撑、作出更多实质性贡献。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
            综观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筹谋划,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在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心向党、奋进拼搏。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新的动员令,对“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作出新的擘画,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未来5年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进行新的部署,着眼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立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大局,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部署新要求,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重要意义。教育系统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依法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拨付使用到位,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教育差距。重点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开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更好基础。
            (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协调推进的共同任务。围绕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点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尽快形成与国家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发展新高地,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继续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重点是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更加重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五)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系列部署,教育系统将积极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加强部门地区政策协调,促进学校社会资源共享,形成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篇章。(本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2年12月21日第09版)
        •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强大教育力量 [ 12-01 ]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教育系统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龙头作用彰显,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在全国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国家重大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励项目中,高校参与比重和贡献份额均超过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以上由高校承担,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在高校涌现,有力支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全球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我们提供了变道超车的难得历史机遇。教育系统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深刻认识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主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力量、战略力量。
            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强基计划”、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等重大项目,集聚了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成为识才、聚才、育才、用才的重要平台。面向未来,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突破常规、积极作为,着力推进课程、教材、教师和实践条件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力健全人才引进和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筑牢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夯实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普及化阶段。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新的重大部署。下一步,教育系统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要系统提高教育发展效能,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着力增强教育发展动能,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刊发于《光明日报》2022年11月30日04版)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11-09 ]

            孙春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历来强调发展教育为了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用7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九个坚持”的顶层设计、思路原则和任务要求,深刻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党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引领教育改革更加深化、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教育普及水平显着提升。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9万所,在校生2.9亿人,各级教育普及水平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失学辍学问题,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如期实现普及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进入普及化阶段。各级各类教育的加快普及,显着增强了我国教育的包容性、公平性、适应性。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建设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需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目标;高等教育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撤销和停招本科专业点近1万个、增设1.7万个,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教育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三)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开展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2021年普惠园覆盖率87.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51.9%。针对群众反映的义务教育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95.6%,线上压减87.1%,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大部分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压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2022年秋季学期新增公办学位628.4万个、购买民办学位756.2万个,保持民办义务教育合理结构。这些教育民生工程,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生态,支撑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提升。10年来,我国大中专院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上亿名毕业生,继续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支持高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平台,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实施强基计划,77所高校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着力培养拔尖人才。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591万个。3年来高职累计扩招413万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统筹教育资源主动服务东北振兴和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建设,为区域和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有力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不低于4%,是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巩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改薄”改善了832个脱贫县办学条件,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各个学段,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700万农村学生。“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优师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的周转住房、职称评聘、职业发展等持续改善,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教育面貌的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全面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有力保证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当代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发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充分表明他们是值得信赖、可以寄予厚望的一代。
            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思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在新的起点上,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丝毫不能偏离的政治方向。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德育为先。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教育传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塑造、能力锻造、人格养成。教育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第一位的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有能力、有责任、有爱心,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教育是一门科学,兴教办学、人才成长有客观的规律。中华民族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等。要坚定教育自信,弘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办学,对在某些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通过个性化指导、兴趣小组等灵活教学管理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施教,使教育的选择更多样、成长的道路更宽广,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持续不懈的努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事关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未来发展,是重要的公共服务。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政府以外的民办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对于扩大学位供给、满足多样教育需求来说是有益的。但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更不能让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加重群众负担,破坏教育生态。近年来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发展普惠园、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开展控辍保学,都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在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体现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关键在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数字化线上教育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国城乡学生共享全国名师、名家、名校、名课资源,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各级政府要承担起责任,该投入的必须投入,保障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衡好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将教育改革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万美元,教育正加快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需要做到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三位一体。义务教育阶段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础,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重点抓教学改革、课程质量提升,倡导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强化本科教育,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同时严格学校管理,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形成鲜明的质量导向。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促进提质培优,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把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心集中到教育教学上来,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三、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教育系统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
            (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要适应人民期盼和发展需求,巩固提升普及水平,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资源,全面提升科学保教水平。义务教育要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要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高等教育要促进内涵式发展,鼓励高校在不同定位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动高职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关乎公平与效率、规模与质量、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涉及思想观念、利益调整,要发挥关键领域改革的作用,带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学校的职责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要推动办学治校坚守育人的本源,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自主招生、特才特招等选拔机制,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秩序和综合育人环境,巩固拓展“双减”成果,防止反弹。稳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治理,落实“公民同招”和免试就近入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教育督导改革要重点完善常态化监测,强化结果运用和问责机制。同时,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要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动政策、资源、投入进一步向教师倾斜,引导师范院校坚持“师范为本”、以培养教师为主业,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保证教师队伍有充足的师资来源,加快补充思想政治、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支持,完善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的激励机制,扩大中小学中高级岗位比例,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五)着力完善保障条件。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体现在经济社会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等方面。要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标准,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把新增教育经费更多用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改善上,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推进教育数字化,全方位奠定教育发展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 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 09-21 ]

            中共教育部党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印发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为谁办教育、谁来办教育等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明确了做好教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要求。教育系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更加完善。修订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从试点推向全国。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切实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不断优化。教育系统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广大师生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广大青少年学生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展现出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使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指明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教育系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明确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编写使用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5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成效显着,“大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100余家发展到1440余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针对“小胖墩”、“小眼镜”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体育美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毫不松懈抓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上升,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2021年的33%。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持续向上向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我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更加注重提升全民族素质,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要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系统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普及,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快速提升。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8.1%,比2012年提高23.6个百分点。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2012年提高3.6个百分点。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4%,比2012年提高6.4个百分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比2012年提高27.8个百分点。教育普及的全方位跃升带来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显着提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极大提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着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教育公平迈出新的重大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些重要论述饱含着总书记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实践要求。教育系统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教育系统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推进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7.8%。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项目,全面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为有效解决中小学生负担重这一突出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进展,线下学科类机构压减率95.5%,线上压减率87.1%,学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社会支持和认可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择校热”大幅降温。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达到90.9%,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深入实施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2012年以来累计招生95万余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10年来,8000多万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全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自2020年底保持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为世界提供了教育减贫的中国经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缓解,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面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五、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教育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着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这些重要论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更加突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服务面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系统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明确类型教育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职业院校供给了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在若干前沿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带动一大批高校和学科持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周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对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响应能力持续增强。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部省合建高校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深入推进,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新时代教育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我国教育日益成为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导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以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效能社会服务,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六、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深化改革对于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教育系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加速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坚决纠正短视化、功利化做法,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9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艺术体育类高考招生进一步严格规范,高职院校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比超过60%,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成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修订,新时代教育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持续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问责机制和常态化督导,真正使教育督导“长牙齿”。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使教育领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投入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做好老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强决心,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万农村学生。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出台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优师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基本实现。广大教师以赤诚之心、仁爱之心、奉献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涌现出李保国、黄大年、张桂梅等一大批优秀教师,于漪、卫兴华、高铭暄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教师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守护亿万学生身心健康,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实施,建成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支撑起人口规模巨大的教育体系。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我们要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八、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对外开放在国家开放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指明了新时代深化教育国际交流的目标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务实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覆盖58个国家和地区。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深化,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起并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亚、非、欧三大洲19个国家建成20个“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120多个国家和地区603万个团队、2535万名学生参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合作持续深化,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形成,我国教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将开放合作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以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新时代10年,是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的10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的10年,是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深化的10年,是教育公平和质量全面提升的10年,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的10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教育系统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文刊发于《求是》2022/18)
        • 习近平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 [ 09-09 ]

            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的同学们:
            你们好!来信收悉。入学一年来,你们通过课堂学习和支教实践,增长了学识,开阔了眼界,坚定了到基层教书育人的信念,我感到很欣慰。值此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谨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教师节即将来临,祝全国广大教师节日快乐!
            习近平
            2022年9月7日
        • 习近平给参加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的回信 [ 07-13 ]

            参加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朋友们:
            你们好!来信收悉。得知你们因海峡青年论坛同大陆结缘,在大陆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亲历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受到了两岸同胞一家亲的热切感情,我很欣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我们将一如既往为两岸青年互学互鉴创造良好条件,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希望你们多向台湾青年分享自己在大陆的经历和感悟,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大陆,同大陆青年同心同行、携手打拼,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绽放异彩。
            习近平
            2022年7月11日
        • 十二届市委第二轮巡视完成进驻 [ 11-19 ]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截至11月18日,承担十二届市委第二轮巡视任务的9个市委巡视组已全部进驻,将对教育系统26个党组织开展为期60天的常规巡视。
            市委巡视组组长在巡视进驻动员会上指出,党的二十大后的首轮巡视聚焦我市教育系统及高校所属医院,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及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市委巡视组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及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巡视工作方针,坚持在“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上下功夫,以精准监督实效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落地落实,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健康天津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市委巡视组组长强调,本轮巡视将紧扣教育系统及校属医院特点规律开展监督,重点检查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医疗卫生工作决策部署及市委工作要求情况,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情况,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情况,落实巡视、审计等监督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为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被巡视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表示,要以此次巡视为契机,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同题共答的行动,积极支持配合市委巡视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主动对标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坚持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着力解决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履职尽责,用实际行动坚定扞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建设教育强市、推进健康天津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轮巡视期间,将开展选人用人和机构编制纪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对16所市属高校党委巡察工作进行指导督导,并同步组织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专项巡察。
            十二届市委第二轮巡视进驻信息向社会公布。
            十二届市委第二轮巡视进驻信息公开一览表
            
        • 2022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满意度调查 [ 11-24 ]

            为广泛征求社情民意,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依托“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开展2022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满意度调查工作。具体如下:
            调查时间:2022年11月至12月31日。
            调查方式:扫描“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二维码,选择“关注公众号”。进入该微信公众号界面后,点击首页底部“互动平台”菜单,选择“政府履责情况调查”,进入问卷填答;填答人根据各自身份(社会人士、教师和学生),选择相应问卷填答。填答人提交问卷和问题举报后,将自动上传至系统后台,以保证调查过程公正、问卷结果和问题举报内容保密。
            (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 关于做好天津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 02-06 ]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天津市关于着力推动经济运行一季度良好开局全年整体好转的政策措施》文件要求,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现将《关于做好天津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予以公布。
            联系人:满荣,83215175。
            附件:关于做好天津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2023年2月3日
             
             
        • 关于公布天津市第六届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 比赛暨教育部第七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 [ 01-31 ]

            各高校、各区教育局、中职学校、直属学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青少年宪法学习宣传教育走深走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第七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的通知》(教政法厅函〔2022〕 5号)要求,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天津理工大学、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生活广播承办的天津市第六届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 比赛暨教育部第七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天津赛区选拔赛于2022年10月27日圆满结束,现将比赛结果予以公布。
            附件:天津市第六届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 比赛暨教育部第七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天津赛区选拔赛比赛获奖名单
            2023年1月30日
            
        • 市教委关于2023年度天津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承担机构遴选的通知 [ 01-28 ]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确保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有序开展,在前期需求调研基础上,我委确定了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现就天津市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承担机构遴选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设置
            天津市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拟开设“课程实施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11个项目,具体项目与计划见附件一。
            (一)课程实施能力提升(01)。培训对象为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采取集中研修、岗位辅导等形式,开展为期不少于4个月的研修,其中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4周(160学时),分阶段开展研修。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课程思政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案编写与实施、新型活页式与工作手册式教材编写与使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实训实习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等。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02)。培训对象为职业院校骨干教师,采取集中研修、项目实操等形式,开展为期不少于4个月的研修,其中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3周(120 学时),分阶段开展研修。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信息化制度标准、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制作应用、在线教学组织实施和平台使用、混合式教学组织实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AI(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
            (三)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03)。培训对象为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特别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专任教师和高职学校思想政治、英语、体育专职教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研修、专题研修和德育研学等形式,开展为期不少于2个月的培训,其中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2周(80学时),分阶段开展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中职思想政治、语文和数学三科统编教材编写思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质量评价;中职数学等7门公共基础课,高职英语、信息技术等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教案、教学案例开发设计等。
            (四)鲁班工坊建设能力提升(04)。培训对象为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遴选参与鲁班工坊建设骨干教师,采取集中研修、岗位辅导等形式,开展为期不少于2周的集中培训(80学时),可分阶段进行。内容主要包括“中文+职业技能”学习中心建设与管理,EPIP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教材、课程教学方案等开发等。
            (五)培训者团队建设(05)。培训对象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省级师资培训基地骨干培训教师、培训管理人员。通过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培训管理团队,采取集中面授、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为期不少于2个月,其中集中研修不少于2周(80学时)培训。研修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基地建设、需求分析方法、模块化培训课程设计、绩效考核评估等。
            (六)海河名校长(书记)培育(06)。遴选职业院校校长(书记)参加培训,通过集中研修、跟岗研修、考察交流、在线研讨、返岗实践等方式进行培育,开展为期不少于4个月,其中集中研修时间不少于2 周(80 学时)。内容主要包括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政策、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实践、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院校治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X证书制度、“三教”改革组织领导与实施、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成果培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应用等。
            (七)“1+X”证书制度实施能力提升(07)。培训对象为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采取联合研发、合作培训、岗位实践等方式,开展不少于4个月的研修,其中集中研修累计不少于4周(160 学时),分阶段开展研修。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融合,模块化教学方式方法,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与培养课程考核评价等。
            (八)教师企业实践(08)。选派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到国家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研训一体化岗位实践,采用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顶岗、参与研发项目、兼职任职等方式,开展累计不少于8 周(320 学时)集中跟岗锻炼,可分阶段进行。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
            (九)海河名师(名匠)团队培育(09)。遴选职业院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或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大师(专兼职)组建“双师型”名师(名匠)工作室或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通过定期团队研修、项目研究、行动学习等方式,进行为期3年的分阶段研修,其中每名成员每年完成累计不少于80学时的线下研修。研修内容主要包括模块化课程建设与组织实施、教学资源研发、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提升等;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研修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技能传承、积累与开发应用、传统(民族)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等。
            (十)海河名师访学(10)。遴选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采用在天津市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双高”校等优质学校、科研院所及国内名校建立导师库,通过结对学习、联合教研、专项指导、顶岗研修等方式,双向选择到导师所在单位进行时长不少于6个月访学,其中导师指导不少于96学时。访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课程开发与建设、名师工作室建设、教学能力大赛、技能大赛、教科研方法等。
            (十一)产业导师特聘(11)。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产业导师特聘岗,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工作。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进行不少于半年的服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承担不少于80学时/学期的教学工作,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参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
            二、申报条件
            2023年项目承担单位遴选继续采用申报评审制,由拟承担项目的单位提出申请,市教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一)申报教师培训类项目(项目01-06)的单位,要符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项目管理办公室有关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资质要求。天津市属地申报单位应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培训基地和市优质培训基地;天津市属地以外申报单位必须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或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示范单位、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培训基地。
            (二)申报“1+X”证书种子教师研修项目(项目07)的单位,应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示范单位、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培训基地、天津市属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具备相关专业培训评价组织要求的培训场地及设备。
            (三)申报教师企业实践项目(项目08)的单位,一般应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并且要求具有对外培训资质,行业代表性强、覆盖专业面广、岗位群和产业链齐全,具有专门的职工培训机构、能够提供实践岗位和指导教师(师傅),且可以解决教师实践必需的食宿等生活条件。企业的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基础条件、队伍建设等能够满足培训项目要求。
            (四)申报海河名师(名匠)团队培育项目(项目09)的单位,应是我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的中高等职业院校。由职业院校推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或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大师(专兼职)申报,组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或技术技艺创新平台。已经是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名师(名匠)团队和市级、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项目不再申报。
            (五)申报海河名师访学研修项目(项目10)的单位,应是我市在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班主任能力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成绩较为突出,教学科研成果丰富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培训基地。由中高等职业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推荐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影响力,教研科研成果丰富的教师申报访学导师。海河名师访学导师需要通过所在单位党委进行师德师风审查。
            三、项目经费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项目培训经费由中央奖补专项资金支持,主要用于补助教师培训(含企业实践)期间直接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师资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场地费、设备租赁费、培训资料费、交通费等。
            经费标准按照培训(含企业实践)类(项目01—08)人均550元/天;海河名师(名匠)团队培育项目(09)中名师工作坊与技术技艺创新平台按照每个团队5万元/年予以支持;海河名师访学研修项目(10)给予每位访学教师1万元支持;产业导师特聘岗项目(11)按照每年每岗1万元进行补贴。
            四、申报要求
            (一)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重点工作,各培训项目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聚焦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把“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1+X”证书制度等作为培训重点内容。
            (二)各培训承担单位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建设数字化培训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要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式,突出线上培训做中学范式,以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实践导向。
            (三)项目实施强化成果导向,各培训承担单位要加强成果转化指导,推行分阶段培训。为解决工学矛盾,各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上半年和暑期时间开展教师培训。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课、直播课形式在学期中进行基本理论的教学,假期线下集中研讨、项目实做等形式进行成果呈现,再通过返岗实践指导学员进行行为转化。
            (四)各培训申报单位都要充分进行需求调查分析,根据教师需求设置培训模块与培训课程,强化培训模块之间的衔接与整合,以问题为导向,强化项目化、任务化学习。
            五、申报遴选程序
            (一)申报项目
            申报单位须填写《申报书》(各项目申报书统称,以下同),于2023年2月20日之前将《申报书》上传至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信息化服务平台(http://202.113.245.38:8280/train/)。纸质《申报书》加盖公章后一式二份寄送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国培项目办(天津市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同时将申报书电子版发至tjzjszpx@126.com。
            申报项目01—07填写《天津市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申报书》(附件2)。每个申报单位最多可申报5个项目。
            申报项目08《天津市2023年度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申报表》(附件3)。本项目可根据承担专业情况选择部分专业进行申报,培训内容要有分专业的安排。
            申报项目09填写《天津市2023年度海河名师(名匠)团队培育项目申报表》(附件4)。名师工作室和技术技艺创新平台每校各限报1个。
            申报项目10填写《天津市2023年度海河名师访学研修导师推荐表》(附件5)。
            申报项目11填写《天津市2023年度产业导师特聘登记表》(附件6)。
            (二)项目评审
            市教委组织(由天津市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协助)专家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评审。
            (三)结果公布
            根据评审结果,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并公示,同时报教育部备案。
            六、联系方式
            1.天津市教委
            职业教育处  联系人:王丽楠;联系电话:022-83215136
            教  师  处  联系人:周化平;联系电话:022-83215127
            2.天津市职业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廖媛、孟金梅;联系电话022-28112893
            通信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1310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项目办(邮编:300222) 
            附件:1.天津市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表
                  2.天津市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申报书
                  3.天津市2023年度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申报表
                  4.天津市2023年度海河名师(名匠)团队培育项目申报表
                  5.天津市2023年度海河名师访学研修导师推荐表
                  6.天津市2023年度产业导师特聘登记表
            2023年1月28日
            
        • 2022年天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开展对各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督导检查工作报告 [ 01-19 ]

            根据我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措施和对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2022年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开展了对各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督导检查工作。16个区全部进行自查自评,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抽取6个区进行了实地督查。
            一、督导检查的基本情况
            2022年6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研究制定了《2022年对各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方案》,并印发各区政府。
            16个区区政府严格对照评价方案,认真开展自查自评,形成区政府2021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评报告,并在区政府官网公示一周。2022年8月,各区向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报送了经过公示的区政府2021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评报告。自评报告包括自查情况、主要成绩、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16个区自查自评的基础上,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组建市级督学专家组,于2022年10月至11月,分别对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东丽区、西青区6个区区政府2021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了实地督查。实地督查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交流访谈、查验佐证材料、实地抽查有关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等方式进行。2022年12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向接受实地督查的区正式反馈了督查意见。
            二、各区主要经验做法
            各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认真履行教育职责。
            各区制定和完善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教育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学校为师生讲授思政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管理,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财政资金优先安排教育。加强教材、课外读物管理使用和监督。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落实校外配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切实维护学生、家长权益。
            三、督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实地督查,发现相关区在履行教育职责,取得实际成效上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供给还不够充分、不够平衡,有的区学校美术、音乐专用教室存在缺口,不利于课程的实施。有的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不足。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差距依然存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存在短板。有的区学生近视综合防控工作成效不明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科学的教育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校外培训机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时有发生,风险防范任务艰巨。
            四、认真做好问题整改
            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根据实地督查发现的问题,形成了反馈意见,已反馈相关区政府,同时抄送各相关区委、区人大、区政协,作为对区政府和相关负责人履职考核的重要参考。
            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要求相关区政府加强问题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以此次督导检查为契机,坚决把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实落细落到位,加快推动本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区政府要严格按照反馈意见要求,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整改措施,压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任务。整改工作报告,在区政府官网公示后,以区政府名义,于2023年6月30日前,报送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
            对责任不落实、整改不力的,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
            
        • 天津市2023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岗位需求公示 [ 01-18 ]

            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委编办拟定的天津市实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细则的通知》(津政办发〔2018〕5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师厅函〔2022〕35号)要求,经向我市有关各区征集岗位,现将天津市面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天津籍2023届公费师范毕业生专项招聘岗位公布如下(见附件《天津市2023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岗位需求表》),请有关公费师范毕业生与户籍区教育部门联系具体专项招聘事宜。
            附件:天津市2023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岗位需求表
            2023年1月18日
            
        • 2022年度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含实验)系列高级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公示 [ 01-11 ]

            经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下列同志分别获得正高级讲师、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实验师资格,现予公示。公示时间从2023年1月11日至2023年1月17日止。若对下列同志取得相应资格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通过电话或书面方式向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日常工作部门反映,反映情况的电话和书面材料要自报或签署真实姓名。
            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联系方式:
            部门(单位):市教委职称办    联系电话:83215129
            联系地址:水上公园北道50号    邮政编码:300074
            附件:2022年度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名单
            2023年1月11日
            
        • 2017—2022年天津市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报告 [ 01-10 ]

            按照《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教督〔2017〕7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9〕25号)要求,我市制定《天津市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实施意见》,及时进行工作部署,全面应用教育部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系统,顺利完成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有关情况如下:
            一、我市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开展情况
            2017—2022年,全市2174所幼儿园(含托幼点)应用教育部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系统接受督导评估,顺利完成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
            (一)抓好统筹推动。2017年4月,教育部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下发后,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市级督学专家深入南开区、武清区等8个区调研幼儿园办园行为工作情况,率先制定出台《天津市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实施意见(2017—2020年)》等系列文件,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保育教育评估内容,聚焦办园条件、安全卫生、保育教育、教职工队伍和内部管理等5方面33个评估要点,对分项赋分评估和评估结果呈现进行细化和完善。同年11月,举办天津市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现场会,部署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检查工作任务,重点指导做好区级规划、区级评估和专家培训等工作。《关于进一步做好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9〕25号)下发后,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及时印发《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转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津教督导室〔2019〕9号),对工作规划、工作重点、评估程序、市级抽查等作出进一步要求,同年10月,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专家举行天津市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系统培训会议,有力地促进市、区督导评估人员熟练掌握工具使用方法,正确理解指标内涵,全面应用教育部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系统开展督导评估。
            (二)压实主体责任。一是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分年度下发做好幼儿园办园行为工作安排,压实各区主体责任,指导各区制定督导评估工作方案,分层分类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责任督学和托幼机构负责人进行培训,全面掌握督导评估工作安排、工作要求和工作重点。二是将幼儿园办园行为推进情况纳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指标内容,把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完成情况纳入2022年“一老一小”绩效考核内容,督促各区认真做好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加快推进工作进度,切实规范办园行为。三是各区切实履行学前教育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园所自评、区级督评、复评整改等工作机制,将普及普惠区创建、学前资源建设、无证园专项治理和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复查整改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动,促进区域学前教育规范办园水平整体提升。
            (三)精准开展抽查。一是根据各区自查情况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实地核查要求,2017—2022年,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市级督导检查专家组,根据适当比例对16个区155所幼儿园随机进行市级抽查,突出类型全覆盖,突出以点带面,逐区逐园下发督导意见,促进补齐工作短板,任务落实到位,问题整改到位。二是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提示函要求,对我市58所幼儿园办园行为中存在的未取得办园许可证(或法人证)、幼儿园设置在污染区和危险区等严重影响幼儿园规范办园等6个方面问题进行核实整改,指导各区逐园逐项进行核实,采取有力措施整改,保证幼儿园规范办园。三是加强以评促建,分年度撰写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报告,认真组织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回头看”,加强数据分析和问题梳理汇总,健全自评对标、督评诊断、依标整改、复评核查等长效机制,督促指导幼儿园持续规范办园行为。
            (四)依法规范督导。一是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工作规程和工作手册,明确督导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提高督导工作针对性和操作性。二是将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工作纳入责任督学工作范围,充分发挥责任督学在幼儿园日常督导、区级专项督导、跟踪整改复查作用,加强幼儿园常态化日常监管,切实将规范办园行为落到实处。三是加大从优秀园长等一线岗位遴选专家的力度,对幼儿园办园行为市级评估专家组在“选、训、管、用”上下功夫,提升市级督导检查组专业水平和优势,重点在解决问题和规范发展方面给予精准指导,确保专项督导工作规范有效开展。
            二、我市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总体情况
            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工作部署,出台落实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学前教育资源建设两年行动胜利收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升,安全优质发展水平显着增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均达到并超过国家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办园行为更加规范,保教质量明显提升,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有力地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
            (一)办园条件持续改善。一是超额完成学前教育资源建设两年攻坚行动任务,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3.4万个,从学位总量上已经能够100%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解决了“入园难”。制定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园和村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实现了各级各类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1200元拨款标准全覆盖。二是支持民办园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税收、水电气热价格等八个方面实施优惠,建立普惠性民办园分等级补助机制,按等级分别给予2800元—4400元的生均年补助,592所普惠性民办园为千家万户提供有质量、多样化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三是完成全市无证园全面清零,托幼点数量明显减少,各区加强幼儿园整体规划,积极创设与幼儿教育相适应的园所环境和保教环境。积极落实《天津市幼儿园保教设备装备标准(试行)》要求,配齐配足活动器械和玩教具,教学生活等设施设备基本齐全。
            (二)安全卫生保障水平显着增强。一是进一步健全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安保人员配置,建设市、区、幼儿园三级视频监控系统,用信息化手段为幼儿园安全技术防控能力提供支撑。二是各幼儿园将安全教育纳入“幼儿一日生活教育”之中,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应急预案等较为规范,特别是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要求纳入日常卫生管理。三是各级各类幼儿园认真落实体检合格后入园和晨检、午检制度,每年对幼儿进行体检,并建立幼儿健康档案,健康检查基本落实。
            (三)保教质量整体提升。一是制定出台《天津市幼儿园一日生活指南》《天津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规范》《市教委关于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导各区各幼儿园科学开展保教,做好幼小衔接。和平区选送课程入选教育部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月优秀案例,并作为“地方进展”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二是自2017年起持续开展“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专项培训”,将保教管理、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等内容纳入培训课程,有力推动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三是各区不断完善区片联动机制,加强薄弱园提升力度,促进公办民办保育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如红桥区基于领航工程、筑基工程和培苗工程等三大工程,从特色建设、片区联动和狠抓常态三个支点着力,促进片内园所保教质量共同提升。北辰区建立联盟发展共同体,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的专业引领和辐射作用。四是各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注重幼儿活动感知、动手操作或亲身体验,创新教育游戏活动形式。其中河西区、静海区积极推进教育部“安吉游戏”试验区建设,通过每月游戏交流现场展示、游戏案例评选等提高游戏质量。
            (四)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积极按要求配齐配足教职工,优先为幼儿园调剂增补编制。市委编办为宝坻、宁河、蓟州、武清、南开、北辰、东丽、津南、静海、西青等区新建公办幼儿园累计调配编制1059人。二是印发《市委教育工委 市教委关于建立天津市教师师德承诺书和师德档案的通知》(津教政办〔2019〕70号)、《市委教育工委 市教委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举措的通知》等文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完善师德失范行为监测机制、相关责任追究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以制度形式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三是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训,连续四年持续实施“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能力提升计划”,按照“幼儿园安全及一日生活养成教育”等内容分模块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在岗教师和保育员等人员保教能力。实施“追求卓越幼教师资培训工程”和“乡村幼儿师资培训工程”,完成对102名优秀园长、教师、教研员开展为期3年的专业培训,累计培养100名乡镇中心园园长和1000名乡村骨干教师,有力加强了学前教育领军人才培养,提高了乡村学前教育师资水平。
            (五)内部管理不断规范。一是积极推进幼儿园党组织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优化民办园党组织设置,加强民办园和托幼点党组织建设,基本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建立了园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膳食委员会等组织,基本构建起党组织领导、行政负责和其他组织参与的民主决策和监督管理机制。二是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按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级执行保育教育费政府指导价收费,实行收费公示制和备案制,经费管理严格,收支较为合理,账目基本清楚。三是各幼儿园规范招生,秩序良好。幼儿园招生方式调整完善为随机派位,招生方式改革平稳有序,未发现有入园测试或与小学招生挂钩的招生行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综合督导评估结果和实地抽查情况看,我市部分幼儿园在办园条件、保教质量和教职工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部分幼儿园办园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一是少数幼儿园特别是2017年以前规划设计的部分幼儿园室外游戏场地生均面积、幼儿活动用房生均建筑面积等比较小。二是部分幼儿园图书和玩教具等保教设施配备不足、保教设施设备老化、更新不及时现象,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自身需求、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现象。三是民办托幼点办园基础较差,与幼儿园在办园条件、安全卫生、规范办园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二)教职工队伍建设存在短板。一是部分幼儿园师资配备数量不足,少数幼儿园临聘教师未能达到全部持教师资格证上岗。二是部分民办园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研活动、教师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三是少数民办幼儿园没有足额、及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教师队伍不稳定。
            (三)部分民办园(含托幼点)保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少数民办园、托幼点、村办园等薄弱园教育理念比较陈旧,忽视对幼儿自主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关注。二是部分村办园和民办园未能完全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户外活动时间不足2小时,“小学化”倾向仍一定程度存在。三是部分民办园、村办园教育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各领域教育要求落实不平衡,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督导意见建议
            (一)要进一步筑牢幼儿园规范办园基础。一是要持续加强资源建设,充分考虑出生人口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趋势,逐年做好入园需求测算,统筹做好各类学前教育资源结构调整,完善普惠性幼儿园布局规划,精准实施幼儿园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二是要持续改善办园条件,部分未达到国家标准的幼儿园要坚持“一园一案”,结合新修订的《天津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通过改扩建场地、综合挖潜等方式,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实施好农村幼儿园装备水平提升工程,满足幼儿正常活动需求。三是要持续加强托幼点日常管理,通过“提升一批,扶持一批,关停一批”,逐步减少数量,满足区域内幼儿公平享受高质量学前教育。
            (二)要进一步破解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难题。一是要持续推进幼儿园教师持教师资格证上岗制度落实,逐园定期摸排教师持证上岗底数,继续实施“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能力提升计划”,结合民办园审批、等级评定等工作,推动民办园教师100%持教师资格证上岗工作。二是要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规范教研视导制度,完善专兼职教研员定期深入薄弱园、责任区幼儿园制度,进行保教巡视、教研指导、挂牌督导,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继续加大教职工培养培训力度,实施好“追求卓越幼教师资培训项目(第二期)”和“乡村幼儿园骨干师资专业发展助力计划”。三是将民办园依法足额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纳入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前置审核核心指标,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教师权益待遇保障,保证民办园教职工队伍稳定。
            (三)要进一步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增强教师创设游戏环境和观察、推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的能力。积极开展市级高质量幼儿游戏研究实践试点园建设,提高游戏教育活动质量,深化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双向衔接,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二是持续开展幼儿园保教质量专项培训,以提升薄弱幼儿园保教质量为重点,深入开展优质园与薄弱园结对帮扶工作,发挥优质园专业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区域保教质量整体提升。三是要结合修订的公办园等级评定标准、幼儿园保教质量规范、幼儿园一日生活指南等文件,统筹实施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持续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促进区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 我市各中小学做好准备迎接开学 [ 02-10 ]

            2月13日,我市将迎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的第一个新学期,中小学生们将如期返回学校。
            本周,各学校教职员工已提前返校进行校园内的消毒和清洁、分发教材、教学研讨、准备学生们重返校园的小礼物等一系列工作。
            
        • 我市以“双一流”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发展 [ 02-10 ]

            2023年,我市教育系统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变“规划图”为“施工图”,从规模扩大到质量提升,在实力增强中突破创新,我市高等教育全力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内涵发展提质加速之路。
            深耕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双一流”建设。2022年,天津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共5所高校、14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全市比首轮建设期间增加2个学科,成绩喜人。市教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我市将加快推进这5所高校14个学科“双一流”建设的步伐。
            同时,今年市教委将深入实施顶尖学科培育计划,分赛道扶植52个学科冲击国内一流学科;试点建设1至2个服务国家战略、天津需求的交叉学科创新中心;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教学与实践项目建设;高水平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进高校海河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
            今年,我市将重点制定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推动促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天津高等教育将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责无旁贷的重任,去年多项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比如,南开大学“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主动对接国家在绿色发展、生命健康、粮食安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重大需求。“今年,本市产学研将深度融合,全市将实施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围绕产业需求,组织高校‘揭榜挂帅’。”市教委工作人员介绍,同时,深入实施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计划,再遴选30个左右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创新“学科+产业”的学科建设模式。举办“五大道校企协同伙伴高端论坛”,组织50场校企对接会。推进天开高教科技园建设,探索“学科+人才+产业”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
            
        • 天津大学聚焦新工科建设激活人才培养新动能 [ 02-09 ]

            2017年,天津大学携手61所高校提出了“天大行动”,也是在这一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自此,天津大学在新工科建设中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几年时间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新工科之路。
             课堂变革新:做项目激发学习动力
            天津大学推动多学院合作搭建起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智慧流程工业与产品工程等十多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并以项目为链条重新设计了课程,把课程内部各模块、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全力打造以“项目制”为特征的新课堂。以“设计与建造”课为例,为了上好这门课,学校会集了来自不同学院的十多位教师,将以往十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重构与整合,教师讲授、学生实践、师生研讨各占课时的三分之一。这样的授课模式,在新工科建设之前是完全不可能的。对学生们来说,这种崭新的学习模式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在从各专业教师那里汲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自学各种知识、收集数据和调研,遇到困难去请教教师。有些问题甚至教师也解决不了,就需要和教师一起去请教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飞速提升。
            思维创意新:为学生创新提供沃土
            在天津大学,学校实施的“人工智能+传统工科”的“天智计划”,不仅全面推进了校级层面的学科交叉融合,也为学生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学校新校区面积大,安保和卫生工作十分耗费精力。为此,学校教师开展了一个新工科毕业设计项目“海陆空智能无人系统安全巡查平台”。它以建设智慧校园为出发点,计划构建一个由5辆无人驾驶全地形车、5条无人驾驶快艇、10架无人机组成的海陆空协同无人探测与追踪平台,开展全天候安全巡查与环境维护。这个项目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通过组建跨学院、跨专业的多学科交叉团队,相互学习和启发,共同完成一个工程系统。
            该项目2021年作为全校首个新工科毕业设计项目启动,到2022年实施时,包含了27个课题,涉及7个学院、15名指导教师、27名本科生。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一个出色的工程系统。
            学校有一项非常火的学生科技比赛——“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与传统赛事不同,这项比赛要求项目内容不能与已有的科技成果或导师所做课题重合,必须原创。参赛学生要针对材料、信息、生物等世界科技前沿领域,提出某项科研成果或创意构想。当然,这种创意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要基于自己掌握的知识,可实现、可操作。这项大赛邀请两院院士,以及各学科或行业的领军人物、创业创投专家、知识产权专家参与指导和评审。
            大赛至今已经举办六届,收到了近7000名师生提出的1000多个创新方案。很多方案充满了奇思妙想:有的学生提出给人脑植入一种新型神经电极,从而采集大脑活动信号,未来可以打造超感觉运动技能的未来战士,或者为失能残疾人提供服务……在学校看来,比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创意真正激发出来,培养更多敢创新、会创新的学生,主动去面向未来、关注未来。
            校企协作新:让企业家参与教学
            校企合作是变“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手段。除了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方式,对学生更为直接有效的教育就是把企业引入课堂。“企业参与教学的过程,可以把人才需求及时传递到高校,促使高校的课程改革跟随行业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向。同时,校企合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的切入点。因此,我们也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让更多企业家走上学校讲台,为学生提供最前沿最直接的教育。”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学校有一门“网红”选修课“创业实战训练”,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课桌式授课,这门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助教,拥有丰富创业经历和实战经验的创业企业家是主讲。在这里,主讲企业家不仅会来学校讲课,还会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前往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所在地,讨论商业计划、经营理念,让学生在商业场景中体验创业的真实过程。课程会通过路演的方式结课,还会邀请企业负责人和投资人到场,如果学生有好的创业项目,就可以直接得到天使投资。
            与企业紧密结合联合培养人才,在工程硕士培养中表现更加突出。学校将工程实践融入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成立了由企业专家、系主任和资深教授组成的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定制培养方案和实践计划,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学生的论文课题都是企业急需的攻关项目。
            在工程博士培养中,天津大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工程项目,与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合作,以工程科研项目和工程需求为牵引,对学生进行项目制培养以保障培养质量。学校首位通过答辩的工程博士来自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承担了航天员建模仿真系统研制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研究成果在我国空间实验室等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被认定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重大研究成果”,为中国空间站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 南开大学“暖心行动”温暖学子求职路 [ 02-09 ]

            为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南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服务寒假“不打烊”,开展促就业“暖心行动”,为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贴心暖心就业指导服务,推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优化“云指导” 就业信息不断线
            寒假期间,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数名咨询师为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菜单式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咨询,确保第一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联合相关机构开展在线职业生涯测评,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自我探索和就业环境探索,找准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相关机构合作,为毕业生制作和优化简历提供专业指导;在引导毕业生不断加强求职就业能力提升的同时,面向全体2023届毕业生建立“NKU2023就业帮微信群”,每日分享最新招聘信息、就业指导、培训活动等求职就业信息,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与毕业生直接群聊答疑。
            抓牢“云平台” 就业服务不松劲
            寒假以来,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就业网站、“南开就业”公众号、毕业班辅导员微信群等“云平台”持续推送就业岗位信息,现已发布300余个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内容涉及军队文职、高校科研、各类企业及公务员、选调生等数千个就业岗位信息;先后与多个网络招聘机构开展“南开大学2023届毕业生研后专场空中双选会”“南开大学2023届毕业生系列招聘活动──寒假专场”等,汇聚1100余家招聘企业的4500多个招聘职位;引导毕业生借助“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24365校园招聘服务”“国聘行动”等网络平台寻找意向岗位信息,多种方式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有序开展线上招就对接,不断提升就业岗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发展“云招聘” 持续深挖就业资源
            学校以与滨海新区牵头成立天津市互联网新经济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两周年为契机,校领导带队参加“产才融合 津彩未来”主题校企座谈会,与多家企业开展人才供需对接交流;充分利用微信、电话等多种方式,对百余家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为毕业生持续扩充更多优质就业信息资源。“眼下春季招聘即将开启,我们已整装待发,将从广邀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开通进校绿色通道、推介优质就业岗位、学生求职咨询指导、求职技能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创新,确保2023届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 天津职业大学“四步工作法”促进毕业生就业 [ 02-09 ]

            天津职业大学始终坚持以毕业生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势,协调毕业生、企业、家庭三方统筹推进,探索实施“四步工作法”,不断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假期里就业工作也不断线、不断档。
            “四步工作法”包括:针对就业困难重点群体建立一生一策档案和帮扶台账,精准发力做实日常帮扶;就业指导教师与毕业生一起针对学生职业测评中的优势和专业特长,量身定制多元就业方案;在毕业生求职关键阶段,充分拓展校内外就业资源助推毕业生顺利就业;构建就业跟踪与反馈机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闭环服务。“四步工作法”紧紧围绕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任务,环环紧扣,步步递进,形成了针对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全过程帮扶、全阶段辅导、全链条服务的就业工作法则,从源头到结果为重点群体毕业生做好科学指导、精准服务。
            天津职业大学还将个别推荐、中小型线上宣讲会、大型线上招聘会等有机结合,帮助很多应届毕业生收获心仪的工作。近日,学校继续与更多企业建立联系,先后收到机械、电子、包装等不同行业数十家企业的岗位邀约,帮助2023届毕业生和2022届未就业毕业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接下来,学校还将持续巩固完善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体系,强化校院两级工作互动,将就业指导与心理关怀相结合,打造有温度、有特色的就业帮扶工作。”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 我市202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 02-08 ]

            2月7日,我市召开202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任务,推动教育事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旭出席并讲话,副市长张玲出席并主持。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增强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制定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大力推动有组织科研,促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政改革攻坚,推动全国“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要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在促进公平普惠、优质均衡、内涵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安全稳定等工作,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和育人环境。
            
        • 我市教育工作“任务书”“路线图”出炉 [ 02-08 ]

            2月7日召开的我市2023年度教育工作会,对全年教育工作制定“任务书”,绘出“路线图”。
            “大思政课”综合改革
            今年,我市将完善“1+N+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快“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落实思政课教师动态退出机制,开展“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区、示范校建设。建设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室,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试点,打造一批学生爱听爱看的名师金课。
            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今年,我市将持续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全年累计走访企业不少于3000家,开展市级“津英就业”专场招聘活动不少于20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兜底帮扶。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进驻众创空间大学生“双创”团队不少于300个,全市高校众创空间累计在孵企业年度营业额保持在1亿元以上。
            加强体美劳教育
            今年,我市将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完成全市中小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加强学校体育监督检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建设,鼓励学校开展文化传承社会实践与研学活动。加强美育核心素养教育,推动音乐、美术与语文、历史等课程有机融合。举办中小学劳动技能大赛。强化家庭劳动教育。对全市中小学生开展视力筛查。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今年,我市将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巩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进一步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开展公办园等级评定和普惠性民办园等级认定工作,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入开展优质园与薄弱园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幼儿园三级监控作用,规范办园行为。
            新增2.2万个义务教育学位
            今年,我市将高质量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新增2.2万个义务教育学位。实施农村学校提升改造行动,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工程,深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滨海新区、中心城区东部和北部、远郊五区辐射。建立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考核机制。
            新增8500个普通高中学位
            今年,我市将新增8500个普通高中学位。实施“品牌高中”建设工程,扎实开展30所“品牌高中”项目学校培育。实施普通高中“强校工程”,加强35所“强校工程”项目学校建设。成立市级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推出一批学生发展指导实验校。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建立高等院校与普通高中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
            开展“双减”专项行动
            今年,我市将对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加大查处力度,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开展专项行动。完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体系。用好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加强培训预收费资金监管,全面推行制式合同。深入实施课后服务“重实效、提质量”专项行动和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及作业设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今年,我市将制定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实施方案,推动部市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支持优质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优质中职学校。深化中高职系统化人才培养,探索长周期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对接“1+3+4”产业体系,试点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2个产业链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信创、数字经济等四个产教联合体。
            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市将加快推进5所高校14个学科“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顶尖学科培育计划,分赛道扶植52个学科冲击国内一流学科。试点建设1—2个服务国家战略、天津需求的交叉学科创新中心。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教学与实践项目建设。高水平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进高校海河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
            产学研深度融合
            今年,我市将实施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围绕产业需求,组织高校“揭榜挂帅”。深入实施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计划,再遴选30个左右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创新“学科+产业”的学科建设模式。举办“五大道校企协同伙伴高端论坛”,组织50场校企对接会。推进天开高教科技园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今年,我市将推动学校党政领导干部讲好“师德必修课”,将师德规范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严格落实教师师德承诺书和师德档案制度,开展师德警示教育,严惩师德失范行为。规范教师科技伦理,对学术不端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完善市、区、校三级培训体系,推进中小学教师全员继续教育。
            
        • 埃及鲁班工坊项目正式纳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 [ 02-08 ]

            为推动埃及鲁班工坊(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3+2”鲁班工坊项目纳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构建鲁班工坊中高职贯通的教育体系,近日,埃及鲁班工坊(开罗高级维修学校)“3+2”鲁班工坊项目教学工作会线上召开。这标志着埃及鲁班工坊项目已正式纳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
            中埃双方对“3+2”项目方案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模式、管理方式、毕业考核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双方期待未来中埃学生能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更多合作与交流,并希望中埃双方今后能在“中文+职业技能”教学和职业技能教学融合方面持续推进,同时双方继续强化沟通联系渠道和频次,促进埃及鲁班工坊的合作共赢、互学互鉴,为中埃两国的职教合作与发展贡献力量。
             
        •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将在京举办 [ 02-10 ]

            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将于2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刘锦表示,此次大会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行动,也是实现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承诺的重要途径。
            大会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围绕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教育数字治理等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总规模800人(其中300人线下参会),将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负责人,有关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长,境外知名高校及企业负责人,港澳台地区代表,相关部委负责人,部分省、区、市教育厅(教委)负责人,部分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数字技术企业高管,以及驻华使节、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出席。
            大会由开幕式、主论坛、平行论坛和配套活动等4个部分组成。开幕式和主论坛将于2月13日下午举行,主要包括嘉宾致辞、主旨演讲和成果发布等环节。平行论坛将于2月14日下午举行,主题分别为: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智慧教育发展评价。配套活动于2月13日全天举办,分别为:中小学数字化精品课堂展示、数字化教育装备应用展示。
            大会成果包括发布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和智慧教育发展指数、发布智慧教育平台标准规范、发起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倡议和发布世界数字教育发展合作倡议等4项。
            大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截至目前,来自全球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注册参会,包括新西兰、菲律宾、瑞士等多个国家领导人,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和塞拉利昂、泰国、新加坡、南非、西班牙等14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发来视频致辞,近5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和代表(其中16位驻华大使)及多所知名高校校长等现场参会。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发布会 [ 02-10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月9日举行发布会。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刘培俊在会上表示,当前全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学校疫情防控政策已经明确,各地开学准备基本到位,今年春季全国学校能够实现如期、正常、安全开学。
            刘培俊介绍,今年春季,各地迎来“乙类乙管”后第一个开学季,开学返校事关近3亿师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社会普遍关心,各界广泛关注,为保障学校顺利开学和学生的安全返校,各级教育部门利用寒假“窗口期”开展了系列工作部署,指导学校扎实做好春季开学的各项准备:
            第一,完善政策体系,支持春季开学疫情防控。去年底以来,教育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家“乙类乙管”的政策要求,制定了学校疫情防控的总体方案,颁布了学校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并发布了校园疫情应对的多项预案,统筹细化各项措施和要求,为今年春季开学做好政策准备。
            第二,发文部署开学,明确开学前后各项任务。春节前,教育部就发出通知部署开学,召开了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各级教育部门指导学校制定开学工作方案,完善开学返校各项预案,做好开学前的各项工作。
            第三,开展调研督查,指导各地学校开学进展。据各地上报情况,今年春季中小学开学由属地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主要集中在2月初元宵节前后到15日开学,高等学校由高校据实错峰合理安排开学时间,主要集中在2月初元宵节前后到2月底。当前,各级教育部门正在进行开学检查,指导督促学校确保开学准备及时到位,确保春季学期校园安全。
            第四,加强部门协同,增强学校疫情防控能力。教育部门会同卫健、疾控等部门,加强中小学卫生室、保健室和高校校医院、健康驿站建设,配强专业力量。开展开学前后师生健康监测,建立全体师生健康台账,跟进做好健康服务。教育部门还会同工信等部门支持学校按照标准储备充足适用的新冠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口罩以及抗原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为春季开学做好物资准备。
            第五,举办专题培训,提升学校的防疫技术水平。1月,教育部举办了全国学校疫情防控能力提升培训,地方各级教育部门也开展了相关的技术培训,帮助大中小学校领导、医护防疫人员、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中小学班主任、各高校辅导员吃透政策、了解形势、掌握技术,提高学校应对疫情和应急管理的能力。
            刘培俊表示,总的来看,当前全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学校疫情防控政策已经明确,各地开学准备基本到位,今年春季全国学校能够实现如期、正常、安全开学。如无特殊情况,学校一般不提前开学;如无疫情风险,学生一般不延迟返校。
            刘培俊强调,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开学之后,教育部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分类指导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全面落实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平稳实现学校疫情防控转段过渡,有效恢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及时回应返校师生的各项关切,持续保障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
        • 国家语委修订印发《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 [ 02-10 ]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51号),国家语委修订印发了《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
            《规程》共分测试工作的统筹管理、测试站点、考场设置等12章43条,进一步细化落实教育部令第51号中关于测试规程的有关要求。一是明确测试组织实施要求,进一步体现科学性、规范性。明确全国和省域内测试工作组织实施、质量监管主体,要求省级测试机构提前公布测试站点测试计划安排;明确测试站点设立原则和备案要求,规定不得在社会培训机构、中介机构或其他营利性机构或组织设立站点;明确考场设置的人员配备、考场布局和测试方式,取消备测室和备测时间。二是优化测试过程管理,进一步体现便民高效和可操作性。明确了测试报名途径和时限;提出了测试试卷编制、使用、保管等要求;对具体测试流程、成绩评定的依据和时限、复核办法以及等级证书更补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三是强化管理监督,进一步体现安全性严肃性。专设“数据档案”章节,对数据类型、数据信息、数据管理等提出要求;专设“违规处理”章节,对违规机构和应试人作弊行为的处理做出要求;同时明确国家、省级测试机构的监督检查权限范围、方式等。
            《规程》将于2023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下一步,国家语委将进一步指导有关单位完善测试信息管理系统,修订测试实施纲要,加强测试员培训,不断提升测试服务质效。
        • 教育部召开2023年代表委员座谈会 [ 02-08 ]

            2月6日,教育部邀请部分十四届拟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举行座谈会。会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与代表委员见面,听取意见建议。座谈会上,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陈杰分别介绍2023年教育部重点工作和教育部建议提案办理有关情况。受邀代表委员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发言。教育部其他党组成员出席会议。
            怀进鹏首先向代表委员多年来关心、支持、帮助教育发展,深入教育实践,研究教育政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表示感谢。他指出,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一体部署,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教育部将深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以教育发展成果回应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切。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在发挥教育促进民生、兜底保障等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承担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大力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用改革的意识、创新的办法增动力、激活力,助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座谈会上,参会代表委员结合自身工作,就人口形势对教育的影响、边境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大中小学美育、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地方及行业特色高校建设、教师发展和能力提升、写作教学等提出了意见建议。
        • 孙春兰到北京部分学校调研开学准备工作 [ 02-07 ]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2月6日到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调研开学准备工作,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安排、学生心理疏导、科研项目进展、有关物资储备等情况。她充分肯定三年来全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广大师生听从党和政府号召、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疫斗争,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今年春季开学是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近3亿师生大规模集中返校,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乙类乙管”要求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措施,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把开学的各方面工作准备到位,确保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
            孙春兰指出,开学前要全面摸排师生感染情况,组织有序安全返校。开学后要发挥学校卫生室、校医院、健康驿站等作用,动态储备药品物资,加强师生健康监测和健康管理,中小学校、幼儿园要落实晨午检、传染病报告、缺勤缺课追踪等制度,指导师生加强营养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日常防护,树牢健康第一理念,落实好自身健康责任。针对因疫情影响、一些师生产生焦虑情绪等问题,要持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组织开展文体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孙春兰强调,学校要全面开展线下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教育质量。要加强对师生的关心关爱,做好校园服务保障,持续落实“接诉即办”要求,及时回应师生关切。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集中排查校舍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校园周边安全,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各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开学检查和指导,帮助学校及师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持续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名单公布 [ 02-07 ]

            日前,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印发通知,认定公布2687所中小学为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其中,新创建的中小学942所、按照新标准条件复核通过的中小学1723所、单列计划直接认定的军队子女学校22所,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各类型公办、民办学校。
            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省军区系统政治工作部门要严格落实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形势任务,破解现实矛盾问题;及时为示范学校组织挂牌,跟进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营造争创示范学校的良好氛围。通知要求,驻军单位要与示范学校建立稳定的共建关系,积极落实相关支持措施,同时还要求示范学校珍惜荣誉、主动作为,高标准推动青少年国防教育工作,模范执行军人子女教育优待政策规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教育部与中科院联合主办首期“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开班 [ 02-07 ]

            2月6日下午,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的首期“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开班仪式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2023年“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计划在北京、上海、深圳、昆明等4个城市开展6期,每期50名中小学科学教师参加为期5天的特色研修,形成的课程资源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向全国中小学教师开放。
            “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依托中国科学院科教资源,让中小学骨干科学教师走进科研院所,邀请相关领域科学家作科学研究报告和科普工作报告,带领学员参观相关专业领域的实验室、科学装置、野外台站等,在真实或仿真条件下开展现场教学讲解、课题探究和实验体验,让参训教师了解国内外科技前沿发展动态,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感受科学家精神,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水平。
            首期研修班以“科学行走 遇见IBT”为主题,内容涉及“元宇宙”“碳中和”“合成生物学”“脑科学”“机器人”等领域。
        • 2023年世界中学生冬季运动会中国代表团成立 [ 02-07 ]

            参加2023年世界中学生冬季运动会的中国中学生体育代表团2月6日成立,来自全国6个省份21所中学的36名中学生运动员将参加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冰壶、花样滑冰等5个大项22个小项的比赛,代表团总人数为65人。
            代表团成立大会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据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副秘书长、代表团团长张爱龙介绍,本届世界中冬会是我国首次选派中学生参加世界综合性冬季运动会,参赛队伍和运动员选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均通过选拔赛遴选出。各参赛队自1月26日起陆续在吉林长白山(雪上项目)和天津(冰上项目)集训。